首页>>法治资讯>>法治资讯
法治资讯

法治资讯

最高法报告涉人工智能纠纷案件,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引发关注

时间:2025-07-02 20:49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松山湖律师获悉

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实习生 姚媛媛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强调了要依法公正地处理涉及人工智能的争议案件,并支持人工智能在法律框架下得到合理应用。同时,他还指出要严厉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侵权的行为,以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随后公布了一则涉及“人工智能纠纷案件”的典型案例,其中提到了我国首起“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件。3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该案的原告李昀锴,他表示,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这一案例向AI行业的开发者和创作者传达了一种司法立场,即法院正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为新技术和新成果提供坚实的保护。

回溯:

因为一张AI生成的图片 他告到了法院

李昀锴热衷于AI技术的探讨,在2023年,他发现一张由AI软件生成的图片被博主刘女士未经允许擅自使用,并且该图片上的署名水印也被恶意去除,因此,他决定将刘女士告上了北京互联网法院。

2023年2月24日,李昀锴运用某种模型,通过向模型输入数十个提示词,调整了迭代步数、图片尺寸、提示词的引导力度以及随机数种子等参数,成功制作出多张人像图像。这些图像以“春风送来了温柔”为主题,随后被发布到了社交网络中。

李昀锴在社交平台分享AI制作的图片(受访者提供)

2023年3月2日,某自媒体账号刊登了《三月的爱情,在桃花里》一文,文中插用了李昀锴所创作的图片。李昀锴表示,对方未经其同意擅自移除了他在小红书平台上带有署名的水印,并进行了发布,此行为侵犯了其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刘女士在平台发文时配图

2023年5月,李昀锴向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刘某侵犯了其作品的署名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案件已正式受理。

2023年11月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裁决东莞松山湖律师,认定被告侵犯了原告对涉案图片所拥有的署名权以及网络传播权。转至2024年1月9日,李昀锴决定放弃依据法院判决应得的500元赔偿款。

记者获取到的判决书内容揭示,法院指出,在运用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图像的过程中,无法明确界定两个主体间的创作者身份。从本质上讲,这依然是人类借助工具进行创作,因为整个创作环节中投入智力的是人类而非人工智能模型。鼓励创作,系著作权制度的核心宗旨。唯有准确运用著作权制度,通过适当的法律途径,激励更多人运用先进工具进行创作,方能更有助于作品的创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

争议:

AI作品被他人私自使用,算不算侵权?

封面新闻曾对这起AI侵权的案件进行了关注报道。记者经调查发现,此案的核心争议焦点在于AI所生成的图片是否能够被认定为作品。据李昀锴透露,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是否构成作品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具备独创性。而独创性的评判标准则是考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投入了充足的劳动,是否能够展现出其审美情趣。只要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足够的智力元素,并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视角或观点,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认为该作品构成了。”

庭审现场画面(图源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指出,尽管这些图片是由AI软件生成的,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在设计人物的表现形式、调整画面参数、设置关键词以及选择图片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心思。经过审理,法院认为,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些涉案图片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具有审美价值,应被视为作品。同时,这些图片符合“智力成果”和“独创性”的要求。

在探讨AI作品版权归属的议题上,我国著作权法明确指出,创作者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在该具体案件中,承办法官亦强调,人工智能模型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因此不能被视为我国著作权法中的“作者”。经过全面评估,法院最终认定,李昀锴作为图片的创作者,其权益受著作权法所保障。然而,刘女士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将该图片用作插图,并去除水印,这种行为侵犯了李昀锴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署名权。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确认了李昀锴对该图片的著作权归属,同时确认了侵权行为的真实性。法院判决刘女士向李昀锴公开道歉,并赔偿其500元。双方均未对判决结果提出上诉。据悉,李昀锴最终选择放弃赔偿,对他来说,相较于判决结果,法院对AI创作是否构成作品的判定标准显得更为关键。

关注:

当事人称此案例体现了司法态度

记者经调查发现,该案件系我国首宗“AI文生图”领域的著作权争议案例,司法判决首次明确人工智能所创作内容具备作品特征,同时该事件亦被列为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与法治建设领域十大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转发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

2025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交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强调了依法公正地处理涉及人工智能的争议案件,并支持人工智能在法律框架下得到合理运用;同时,他还指出要严厉打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侵权的行为,以推动其健康、有序的发展。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分享了这一案例,受访的专家指出,该案例的剖析与判决对于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法律框架的构建、为全球人工智能法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均发挥了关键作用。

3月11日,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纠纷案的原告李昀锴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此感到无比自豪,能有机会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他认为,这一事件的核心意义在于向AI行业的开发者和创作者传达了中国司法的立场松山湖律师,即法院愿意并倾向于保护新技术和新成果。

松山湖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